1. 群體組成:·每群均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組成,墨胸胡蜂三型蜂的發(fā)生及其作用:
蜂王: 越冬后的蜂王經過一段時間活動和補充營養(yǎng)后,各自尋找相對向陽避風的場所營巢,邊筑巢邊產下第一代卵,還擔負御敵捕獵食物,飼育第一代幼蟲和羽化不久的蜂等內外勤一切工作,它是這時巢內唯一的成年蜂。從第二代羽化后的雌蜂中少數個體與雄蜂交尾成功成為當年正常產卵的首批新王,接著越冬蜂王被交替了。
雄蜂: 墨胸胡蜂第三代就出現雄蜂10多只,它是第二代雌蜂中未經交尾授精的個體產卵繁育而來的,它們可與同巢或異巢的少數雌蜂交尾,亦可與同代或母一代雌蜂交尾,交尾后不久陸續(xù)死亡,而最后一代雄蜂數量多占總蜂數1/6~15/??梢?,墨胸胡蜂一年中雄蜂至少發(fā)生2代以上。
工蜂 :專司擴大蜂巢的建筑、飼喂、清巢、保溫、捕獵食物、采集、御敵和 護巢等內外勤活動。這些工蜂性情暴烈兇狠,鰲針明顯,排毒量大,有攻擊力,第一代的成蜂全為擔任內外勤工作的工蜂。第二代雌蜂中除少數交尾成功成新蜂王和個別個體未經交尾產雄性卵的雌蜂外,余下大部分是工蜂。
2.群勢:因種類不同有很大差異,最后一代的墨胸胡蜂三型蜂總蜂數有的可達4000只以上,其成蜂數約為同期基胡蜂29 倍左右。而同一種類群勢最大多出現在越冬代的前一代。
3.營巢:黑盾胡蜂或墨胸胡蜂順利越冬的授精雌蜂,最早3 月中旬開始活動,4 月上旬單獨覓尋屋檐下或避風向陽的小灌木叢中第一次筑巢并開始產下第一代卵,這時蜂巢單脾懸掛,巢房口向下,巢房數僅20 ~ 30個。整個巢脾邊緣開始有巢殼,但仍自然可見巢內蜂王逐房飼喂幼蟲的情況。第二代出現第二片巢脾(有的還筑成第3 片巢脾),總巢房數10 一150 個,這時巢脾已被巢殼所包裹,蜂巢呈球狀,僅留直徑約2 厘米的巢口出入,因此,巢內生物學習性觀察困難。胡蜂一般都選在冬暖夏涼、溫濕度適宜的場所營巢,它們在隱蔽的大樹洞內營巢,洞內能保持適宜的溫濕度,又有利于御敵、護巢。但不同種類選擇營巢場所頗有差異。
4.出勤:夏、秋兩季胡蜂每天出勤通常都有明顯的兩個高峰,夏季5時30 分和16 時30 分前后,而秋季均推遲1 小時左右。
5.食性:通過越冬代(12 月中旬) 觀察胡蜂采回的東西,可以辨認的多為昆蟲類,它是雜食性的,但山區(qū)的蜜蜂為主要的捕食對象,特別在食物短缺季節(jié),更集中捕殺蜜蜂。
6.越冬:閩東、閩南黑盾胡蜂、墨胸胡蜂和基胡蜂越冬代交尾成功授精的工蜂均于1 月中旬至2 月初分批逐漸棄巢遷飛到暖和、氣溫較穩(wěn)定又干燥避風的山村屋檐下、墻洞裂縫、腐蛀的樹洞孔隙、蜜蜂土蜂箱蓋下和墓洞裂縫等處,通常集結越冬,越冬期50~7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