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特性
蛇是一種體溫隨氣溫而變的變溫動物,因為蛇本身沒有完善的體溫調(diào)節(jié)機制來產(chǎn)生和維持恒定的體溫。蛇類活動的最適溫度是20-30℃,在這適宜范圍內(nèi)蛇的生長速度也隨氣溫上升而直線上升。空氣濕度對蛇類也有很大影響,一般以50-70%為宜。蛇的活動與外界溫度、濕度、光線以及食物密切相關(guān)。在這些外界環(huán)境條件的作用下,出現(xiàn)了明顯的季節(jié)性和晝夜性的特性。

-
季節(jié)性
中國絕大部分的地區(qū)一年四季溫度變化大,因而蛇的活動也有明顯的季節(jié)差異。一般從春末夏初到冬初,由于氣溫均在10-35℃,適于蛇的活動。據(jù)觀察,蛇在20-35℃時四處活動覓食、飲水或洗澡。
當冬天氣溫開始下降變冷時,蛇的體溫則隨之下降,蛇體的功能減退。當氣溫下降至10℃時,蛇停止一切活動,開始進人冬眠。在冬眠期間,蛇不吃不喝,新陳代謝降到最低水平,靠體內(nèi)積累的脂肪消耗提供能量,以維持其生命活動的最低需要。冬眠是蛇對低溫的適應,也是蛇類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遺傳特性。野外冬眠時往往幾十條或成百條蛇聚集在一起,在干燥的洞穴內(nèi)、樹洞內(nèi),這樣可以升高體溫,減少水分蒸發(fā),利于越冬。直到次年春暖花開、外界氣溫高于10℃時,蛇方能從冬眠中蘇醒,開始出洞生活。
當夏天氣溫高于35℃時,蛇的體溫升高。此時,蛇的活動減少,同時會躲在大樹下、水池邊、陰涼潮濕的地方降低體溫,不至于熱死。另外,每當夏季天氣炎熱之時,生活在干燥沙漠里的蛇以及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的蛇會躲在樹蔭下潮濕的地方,一動也不動地進行夏眠。夏眠與冬眠一樣,也是蛇類對環(huán)境適應的一種遺傳特性。
晝夜性指蛇每天活動的規(guī)律,晝夜活動的規(guī)律與覓食和環(huán)境、溫度、光線等相關(guān)。一般來說,眼鏡王蛇、眼鏡蛇等主要在白天活動覓食,晚上休息,稱為晝出性活動。銀環(huán)蛇、金環(huán)蛇等主要夜晚外出活動覓食,稱為夜出性活動。而蝮蛇則多在早晨和黃昏外出活動覓食,稱為晨昏性活動??偟恼f來,晝夜活動的規(guī)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被蛇捕食的動物的活動時間。
此外,蛇的活動也與外界濕度有關(guān)。如尖吻蝮蛇、烙鐵頭、竹葉青等在陰雨天濕度大時活動頻繁,且異?;钴S。眼鏡蛇等則多在濕度低的晴天外出活動。一般的蛇類在即將下雨或久陰驟晴、天氣悶熱、濕度大時積極出外活動。不管是白天或者夜晚出外活動的蛇,大多數(shù)是為了覓食,每當它們飽餐之后,會在棲息之所睡幾天,等肚中的食物消耗完畢才再次外出活動覓食。

食性特點
蛇是肉食性動物,所吃的動物種類很多,從無脊椎動物(如蚯蚓、蜘蛛、各種昆蟲及其幼蟲)到各類脊椎動物(如魚、青蛙、蟾蜍、蜥蜴、蛇、鳥類及小型獸類)。蛇吃的各種動物都一定要是活的,也即是說蛇只捕食活蹦亂跳的動物,而對這些動物的尸體也是不光顧的。但是,人工養(yǎng)蛇時,經(jīng)過專門馴食訓練后,以及在極度饑餓時,蛇也會吃肉塊或死亡的動物尸體。
蛇吃的動物種類繁多,但并不是每種蛇都吃這些動物,每種蛇對捕食的動物是有選擇的,因而各種蛇吃的食物種類就有所差別。按照蛇捕食動物種類特點可分為廣食性和狹食性兩大類。廣食性蛇捕食的動物種類多、范圍廣。如蟒蛇,它不但捕食蛙、蛇、鳥、老鼠等小型動物,還會捕食麂、鹿、豬和山羊等大動物。眼鏡蛇、竹葉青、蝮蛇捕食的動物也有魚、蛙、蜥蜴、蛇、鳥等多種。狹食性蛇一般捕食1-2種動物而已,如盲蛇以昆蟲為食,翠青蛇吃蚯蚓,眼鏡王蛇主食蛇類或蜥蜴類等。而金環(huán)蛇、銀環(huán)蛇則喜歡吃魚類,如泥鰍、黃鱔和鰻魚等。
蛇捕食的動物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首先,常因所處的環(huán)境有所不同,如生活在蛇島的蝮蛇主要食鳥,而在中國華北地區(qū)則主食蛙與鼠,分布在中國新疆地區(qū)的則以吃蜥蜴為主。其次,季節(jié)性的變化也影響著蛇類的食性,如草原蝰在春季以蜥蜴為主要食物,而在夏季則以蝗蟲為主要食物。此外,某些蛇的成體與幼體間的食物也不完全相同,如蝮蛇成體以吃老鼠為主,而幼體則吃昆蟲了。人工飼養(yǎng)時也可以改變蛇的食性,如烏梢蛇在野外以蛙為食,而人工飼養(yǎng)時可喂小白鼠,甚至還可以吃食瘦肉塊。
蛇除了捕食動物以外,絕大多數(shù)的蛇都需要從外界環(huán)境中攝取水分,所以蛇是要飲水的。蛇平時多舐取草叢、樹葉上的水,若遇天旱久未下雨寸,常常爬到水溝、池塘或水田中喝水。